学校风采

破译写作“黑箱”密码:让思维看得见——记初中语文组写作教研活动

发布日期:2025-04-29   来源:陆婕   

近日,李岱维老师和七3班的学生给听课老师们贡献了一节精彩的写作指导课《如何选材》,初中部和小学部的语文老师们积极参与,认真观摩。

如何选材?这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属于一个“黑箱操作”的环节,学生头脑中怎么搜寻、怎么组合、怎么优化,老师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写作完成,老师才能从作文中一窥其貌,而学生作文中体现出来的选材不佳、组材不合理、写作不丰富不深入自然也成了一个教学难题。面对这样的写作现象,李老师知难而上,努力寻求突破路径。

课堂伊始,李老师从日常生活买菜一事引导学生开启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发了学生思考。随后,李老师按照“依据题意,罗列素材”“围绕中心,筛选材料”“围绕中心,加工典型材料”三个层级逐步引领学生走向深度思考,这一过程中,还辅之以学生熟悉的课文如《阿长与<山海经>》和学生的习作训练《我们班的“牛人”》, 内容充实饱满,思路清晰缜密,整个教学环节如抽丝剥茧般逐层展开,灵动自如。学法明了,有例可考,特别是写作片段的升格化修改,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如何点亮平凡素材化为精彩篇章。课堂接近尾声时,李老师特别强调:“如何点亮素材?如何让肤浅变得深刻?并非要猎奇,而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延伸材料,挖掘材料。努力追求旧中见新,寻常中见特殊。这就需要平日生活中认真观察、捕捉写作对象与众不同的表现、习惯,个性化的语言或招牌式动作,只有这样才能看到与众不同的人物精神。”

课后大家对这节课进行了研讨交流。这是一节以新课标为引领努力突破写作难题的探索之课,其最大亮点在于聚焦写作思维的可视化来探索选材优化组合的新路径。面对素材搜索、组合、优化等思维过程无法可视化导致的写作浅表化现象,本节课采用了“思维外显+层级训练”的模式,为破解难题提供了实践样本。特别是现场升格学生习作片段,深度加工现有素材,明确了“捕捉个性化语言——提炼精神特质——关联社会价值”的思维路径,体现出旧中见新的创作理念,获得大家一致好评。

教研组长桑老师认为这节课生动诠释了新课标“注重写作思维培养”的要求,具有三重示范价值:将抽象的写作思维转化为可操作的程序性知识,建立教材经典与学生习作的有效关联,展现写作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本质特征。大家从这节课中也达成了共识:只有先想明白,方能写精彩,这样真实有效的展示课,是李老师写作教学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化的直观展现,也是教研组内进一步写作教学探索的光明路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