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位于黄浦区西南滨江风貌区,迄今已有五十六年历史,是区域中规模较大、设施一流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以“自主实践 和谐发展”作为办学理念,将实践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追求,倡导“学生为上、效益为先”的精益管理思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办学内涵丰富、办学特色凸显、办学模式开放,令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现代学校。 学校校舍总建筑面积为17470平方米。除普通教室和专用教室外,学校拥有10余个支撑课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创新实验室。 学校目前一至九年级共有44个班级,其中小学部20个班级,中学部24个班级。学生总数为1493人,其中中学部743人,小学部750人。学校图书馆藏书量达到100868册,人均67册;电脑共有300余台,生机比为5:1。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6人,其中中学部86人,其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52 名,占教师总数的60.5%。本科以上学历86人,占总数的100%,其中研究生学历有6名。小学部任课教师50人,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20名,占教师总数的40%,本科以上学历44人,其中研究生学历有1名,占总数的88%。中、高级职称教师103人,占在岗教师的75.7%。我校目前有特级校长1名,区级学科带头人4名,区级骨干教师7名,区“种子计划”领衔人1名,校级骨干14名,占在岗教师的18.4%。以“传承中发展”为规划理念 促进内涵发展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市黄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黄浦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为根本追求,以“自主实践,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以“人文、合作、敬业、创新”为学校精神,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深入五育并举、和谐发展,聚力实践创新、鲜明特色,深化教育改革、科学发展,严格依法办学,传承学校文化,走向现代化学校。 学校确立的办学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办学内涵丰富、办学特色凸显、办学模式开放,令学生、家长、社会满意,跻身上海市九年一贯制前列的现代学校。 学校确立的学生培养目标为:德行修养笃实,知识技能扎实,身心发展健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毕业生。 以“精益思想”为管理理念 落实规范管理 精益管理运用于学校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精、准、细、严。“精”:是工作要做精,抓住问题的关键;“准”要找准需求,明确标准,设定清晰的指标,并准确执行;“细”则做深、做透、做到位;“严”指目标严格,执行严格,管理严格。 学校以“责任到位、精益管理”思想强化每个人的质量参与意识。我们将“责任”定位为高位责任,上升到教师专业的要求,即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教育生命,并转化为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有了这种高位责任意识之后,实施精益管理,就能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并要求管理者到位尽责。 质量保障不只是依赖于个人,更多的是依赖于一套完善的制度与机制。通过精益管理,学校在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人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范围、事事都有章可循的良好氛围,重点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学校治理结构、人力资源开发和激励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为实施精益管理保驾护航。学校制定并完善的《学校管理手册》,以制度明确责任分工,以制度强化责任意识,以制度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以制度保障教育教学质量。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以学生为上、效益为先,紧紧围绕学校五年发展规划,扎实落实重点项目,努力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与资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支持。经过努力,学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文明校园、上海市安全文明校、上海市平安示范单位、上海市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绿色学校、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上海市红十字示范校、上海市学校少年宫、上海市近视防控示范校、上海市航模科技特色学校、全国足球特色校、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校、上海市体育兴趣化试点学校,学校是上海市课程领导力项目学校、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暨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上海市华文教育基地。特色工作:构建学校课程群,做强特色课程,以课题《九年一贯制学校实践特色课程群系统构建的行动研究》为引领,基于学校传统课程特色,以“做强、做大”为课程建设原则,基础型课程以教研组为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开展学科创新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开发与设计,在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给予其充分自主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在中学阶段,拓展型课程与探究型课程立足于教师的实际情况,聚焦专题化建设,满足学生向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提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阶段,以主题式综合活动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为切入点,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达到“学校传统”与“现代化办学理念”相交融共创新,从而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的形成,打造更多特色课程。特色工作:依托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以新课程标准落实为题,从项目化学习切入,以任务驱动为核心,基于真实问题的解决,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成绩相辅相成、共同提升的目标,不断探究新理念、新教育思想的实现方式。前三年,从部分学科入手,完成以下三项任务,通过项目化设计和学习为主、传统教师训练为辅的教学方式,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围绕核心问题、抓住核心难点,开展“改进和优化教学行为”的教学实践研究。尝试设计探究性与巩固性并重的新型校本作业。尝试研究作业分层的新模式,探索如何通过不同的作业形式、不同的设问阶梯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完成作业。积极探究改革评价,形成学科素养的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成绩的结果性并重的评价方式。探索各学科的“学能评价”,在更开放、更个性、更高效的学习氛围中释放学生潜能,促进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共享试点学科的成果,并进行深度反思。抽象提炼可迁移的模式和策略,逐步推广到其他学科或跨学科学习。特色项目:红色研学课程——重构“学”的形式和内容,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作为上海市教委初中研学项目的实验校,我校积极开展红色研学课程设计,从德育、学科两个维度入手,以理想信念教育的夯实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目标,以课题研究作为主要手段,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革命历史纪念场地,在特别的情境中开展课题的研究和课程的学习,加深对历史和文化的亲近感,重塑理想信念。第一年中山学子们走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带着对革命圣地的向往和憧憬学习考察;第二年,则来到首都北京,追寻建国70周年的光荣足迹。每一次研学,学校都成立课程设计开发小组,在研学前结合课题,通过观察记录、访问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式,广泛搜集信息,开展调研工作,进行知识的储备和情感的浸润;研学过程中,学生根据《研学手册》,自主完成研究课题,并通过文字、照片、摄像、采访等形式记录研学情况。学校井冈山研学项目被评为上海市未成年人暑期优秀活动项目;北京研学项目被评为黄浦区未成年人暑期优秀活动项目。今年由于不能到外地研学,学校就带着学生寻找身边的红色景点。而我们学校所处的五里桥街道社区,正是满载厚重红色文化的“大家”。寒假中孩子们走出校门,沿黄浦滨江的文化站点进行探索。由制造局路走来,从见证民族工业盛大崛起的洋务运动纪念碑、海军制造飞机处;到见证红色生命初心始发、一代伟人于此出发的半淞园;再到见证中国当代航天功勋、黄浦江畔伫立守望的“远望一号”;终至呈现改革开放累累硕果、一览滨江红色文化的“中华民族复兴主题公园”。我们用心中的脚步丈量“中山之家”与“红色文化”的零距离,进行一场“红色文化云行走”之旅。特色项目:校园礼仪课程——德成于中,礼形于外,我校开发的学生礼仪课程,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创设各种情境,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思考,培养学生在各个场合中的礼仪行为规范。本课程最大特点,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能力形成,除了家庭礼仪、校园礼仪,还涉及到社交礼仪,外交礼仪的层面,甚至细化到如何使用西餐餐具,探望病人带什么花和礼物比较合适,商店购物有什么礼节上的注意点,不同国家的客人你怎么进行迎送等等细节,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在各个场合都自信从容、胸有成竹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带着学生去校外场馆实践这些礼仪,效果很好。再比如我们的作业中设计,比如为自己的妈妈分别搭配一套参加家长会和参加亲戚婚礼的服装,设计家族聚会的菜单,为病人设计探望礼物等等,非常实用。我们希望这门课程能教会学生尊重他人,完善自己,逐步把礼仪作为一种自觉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礼仪规范,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完善人格的形成。使学生在各种场合都充满自信,胸有成竹,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精神气质,也能正确地表达对他人的善意、尊重和友好,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本课程被评为黄浦区域共享德育特色课程。为响应教育部开展课后服务的号召,贯彻落实“双减”政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校外治理、校内保障、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总体思路,着力完善校内外协同育人格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校制定了《课后服务方案》,《课后服务安全管理制度》和《延时托管服务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了课后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面向全体学生推行“5+2”这一模式:每周5天都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不收取任何费用,实现分时间段进行作业看护、社团活动、体育锻炼等。为保障课后服务的顺利进行,满足不同学生个性而多元发展的需求,学校积极探索“1+X”课后服务模式——“1”即作业辅导,教师在看护学生做作业时,可进行及时指导、反馈、答疑,同时,也鼓励多学科教师共同答疑,并对学困生进行个性化补差补缺;“X”即拓展活动,以班级形式开设体育健康类、传统艺术类、创意设计类等拓展型课程,力求让课后服务更有内涵,提升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和题解決能力。同时,学校也着力健全作业管理制度、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分类控制作业总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建立作业监督机制、科学利用课余时间,明确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五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安心作业时段里完成),不把作业带回家,六至九年级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不把难题带回家。在课后服务的时间段,学校组织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程,有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间技艺为目标的民族传统艺术类拓展型课程,如:国画、灯彩创意、少儿版画、青少年美劳等;有以帮助学生启智创思为目标的信息科技、创意设计类拓展型课程,如:信息学C++、机械科创、科学STEAM、机甲格斗与编程等;有以激发学生艺术学习热情、展示艺术才能为目标的艺术表演类拓展型课程,如:合唱、体育舞蹈、管乐团、智慧钢琴等;有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体育类拓展型课程,如:足球、射箭、形体课、太极、羽毛球等。这些课程满足了不同学生个性而多元发展需求,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满意。用心做服务,用情伴成长,中山学校的课后服务为学生开启了一扇扇快乐之门,为家长提供了暖心的服务,真正做到让孩子开心,家长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