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风采

探索原子奥秘 点燃求知火花

发布日期:2025-03-27   来源:陆婕   

由国家主导的双新(新教材、新课程)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化的改革举措,涵盖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新教学方式、新评价等各个方面。黄教院附属中山学校理化教研组积极响应双新举措,利用公开课展示教师的专业素养,把握双新脉搏。2025326日,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袁英老师开展了一节关于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的化学公开课,袁英老师通过生动的讲解、直观的板书设计和互动实践,带领学生深入微观世界,系统梳理了原子结构的发展历程与核心概念,展现了科学探索的魅力。

课堂以"原子能否再分"的思辨问题切入,回顾了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知演变。教师以汤姆逊葡萄干面包模型、卢瑟福核式模型为引,阐释了玻尔理论的核心观点------"电子并非无序运动,而是遵循特定轨道"。通过对比经典理论与现代模型,学生逐步理解了核电荷数与质子数、电子数的定量关系,并围绕"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展开讨论,深化对物质构成层次的理解。课堂记录中,"H₂OCO₂微观模型搭建"等实践任务,更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视化的分子结构,帮助学生直观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

课程特别设置了科学史探究环节。从道尔顿原子学说的局限,到盖斯定律的发现,教师通过案例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与创新性。"科学理论并非终极答案,而是在质疑中不断突破",教师强调。这一理念激发了学生的思辨热情,多名学生在课后表示:"原来原子结构背后藏着这么多科学家的智慧,我们也要学会用批判性思维看待知识。"

课堂尾声,教师将原子结构与前沿领域结合,揭示基础研究对科技发展的深远影响。精心设计的分层练习兼顾文理科思维特点,既有"物质构成分类"的基础巩固,也包含"微观模型建构"的拓展提升。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完成知识梳理,既锻炼了逻辑表达能力,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场融合科学精神、实证思维与创新意识的教学实践,不仅夯实了学生的学科基础,更播撒了理性探索的火种。"认识微观,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宏观。"当教师擦去黑板上的原子轨道示意图,留在学生心中的,已然是通向科学殿堂的思维路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