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3日下午,黄浦区教育学校附属中山学校的417教室内座无虚席,来自本区的六十余名七年级语文教师、十余名区骨干教师及学校语文组的教师们,共同观摩了两节区级公开课——陈涓兰老师的《公输》、欧繁荣老师的《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两位老师同为七年级,所授课为一篇文言文一篇现代文,看上去迥然不同,但两篇课文在所处单元中均为自读篇目,这也是这两节公开课教学设计时的最大关注点、相同点。统编语文教材构建了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目的是让学生多读书。其主要原则有三个:学生自读、教师引导的原则;课外为主、课内为辅的原则;略读为主、略读精读相结合的原则。而自读课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是课内教读走向课外阅读的一座桥梁,其重要意义应引起老师们的关注。只有教好自读课,才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建议。那么,自读课的基本形态应该是什么?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的路径是什么?已成为每位老师面对须要思考的一个话题。两位老师的公开教学,基于不同文体,对自读课的教学路径进行了积极探索,给现场听课教师带来了很多启发。
综观两位老师的课堂,其共同点如下:首先,两位老师都非常尊重学生的原初阅读感受,尊重学生自读中存在的问题,顺应学情适时地加以引导或提高,而不是生硬地提高到教师的解读高度。其次,两位老师通过任务式的活动设计,板块非常清晰,她们把课堂更多地还给了学生,并且高度信任学生的智慧。两节课上,学生均占有更多的自主阅读、思考、交流、评价的时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成为了主要的学习形式。
课后,两位老师进行了简单地说课,教研员吴勇老师对这两节课进行了点评。自读课,不是精读课,也不是学生自己读课文,而是要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同时还要结合“这一篇”的文本特质,设计好分层推进的自读活动。自读课不等于放羊课,对于学生在自读中出现浅读、偏读与误读时,作为老师要及时出手,积极介入,指导、纠正与提升学生的阅读活动。这样,我们的教学思维就朝向了自读课,朝向了课本提供给我们的资源,课堂才能更好地回到语文教学的本真上去,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感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