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收录在六年级上册“读书有味”单元。以“窃读”为线索,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
文章的主干是写一个故事,在选材上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不是按部就班叙述自己“窃读”的经历,而是把自己最刻骨铭心的那次“因窃读被店长驱逐受屈辱”的体验放在文章的前面来写,从而引出其他窃读的经历叙述。第二、在叙事中完整引用外国诗歌作为“互文本”,丰富了文章内涵,增加了文本表达力度。
二、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量,但大多数同学在读文章的时候,只关注局部情节,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意识。部分人即使能把握整体情节,却忽略对情节组织方式的关注,侧重内容,忽视表达;即使有少数同学关注了情节的组织方式,也不能理解本文引入互文本资料对情节组织的作用。
三、(根据上述对文本、学情的分析,我确定如下两个)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运用品读标题及关键字词的方法,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分析、讨论几次窃读经历的安排方式及引用互文本资料的作用,感受文章组材的独到之处,理解文章主旨。此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学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及过程(基于以上两个目标,我设计三个教学流程。)
环节一:品读标题,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环节二:品读关键词,理解文章组材方式;环节三:分析小诗、探究表达作用。
(接下来我重点谈谈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品读标题,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抓住课题“窃-读-记”这三个字的含义,(窃:偷偷地,读;读书,记:记叙事物的一种文体,即记叙了“我”因无钱买书,偷偷地读书经历。)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通过品读标题,知道文章写了什么事。
第二环节:品读关键词,把握组材方式。
因为在第一环节已经了解文章写了什么事。在此环节,我们首先品读关键词,看放在文章最前面的这件事在我心理留下了什么样的感受?(但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确受了创伤,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
其中“屈辱”、“创伤”、“自卑感”、“仇恨”等词,很准确地表达了自己因窃读被店长驱逐受屈辱,而仇恨人类的心理。有了这样的感受,就会明白材料的组织为什么将“因驱逐受辱”情节放在前面来写
第三环节:分析小诗,探究表达作用。
在环节一、二我们对文章内容也理解了,组材方式也知道了。接下来为什么文章要通篇引用外国小诗?我做过调查,在教学中这是很多学生
在文中,这首小诗写的是别人的经历、情感,但却深深地激起了“我”的共鸣,呼应前文我窃读受辱的经历,也为后文我“在爱中长大的”主题做了对比和铺垫。所以,这首小诗承前启后,勾连前篇,互文本起了增加了文本选材宽度,深化主题,也让学生以这个互文本为范例,去了解其他互文本在文中的作用。
六、作业设计
1、拓展阅读林海音《城南旧事》课外阅读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2、模仿文、中刻画人物心理的写法,写一段自己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读书时的心理活动。仿写让学生在自省中提升,感悟对读书、对生活的热爱。
七、板书设计
窃读记
林海音
标题: 记叙 偷偷地 读书 (经历)
关键词:受辱经历放前(组材特点)
小诗: 受辱 爱中长大(互文本)
七、教学预案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不同的班级,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我上面的教学设计是面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对于中等程度的学生,我会弱化“引用小诗的作用”的这个难点;如果遇到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的同学,我的重点只放在“如何通过品读标题,掌握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方法”。力求做到本课的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课堂教学,都能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获可收。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