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是生命的支柱——三严三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发布日期:2014-05-18   来源:   

第一次观看电影《焦裕禄》,还是在90年代初,刚上高中时学校组织的集体观影活动。虽然那时的我还有点懵懂无知,但是焦裕禄同志面对兰考灾情时费力救灾的身影,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把东西送给群众时坚毅的神情,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这一次重温《焦裕禄》,透过银幕,透过几十年前的光阴,让我触动的却是另一个情节了:

焦裕禄同志病重时,他的小儿子来到病床前,抽噎着说:爸爸,我再也不要吃红烧肉了,我只要爸爸,呜……”焦裕禄慈爱地抚摸着他的头,唉,傻孩子……”他用这几个简单的字道出了内心的无奈和对孩子的怜爱,这是一个无法让孩子过上舒服日子的父亲的心声。

这是一个真实的人。有情,有爱。有人性的一切。

但是,是什么支撑他做出这么大的奉献和牺牲,是什么能让他忍住病痛的折磨,把群众的需要放在生命的首位?又是什么能让他把宗旨意识贯注到工作、事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转化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自觉行动?

 我想,还是因为拥有了精神和信念。精神信念是一个民族或一个人的精神支柱,缺乏了这份精神支柱,人的认识就会动摇,自信就会崩溃,就没法坚持下去。

焦裕禄同志对自己处处要求严、始终苛求实。从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到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再到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严与实乃是焦裕禄同志一生最为厚重的底色。

焦裕禄精神与今年三月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三严三实的要求是高度统一的,都在于自我要求的严与实,是成就焦裕禄精神乃至一切精神楷模的基本路径,是成为好党员、好干部的重要素养。把握了自我要求严与实这个关键,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以三严三实弘扬焦裕禄精神,方能深学、细照、笃行,焕发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新形象。

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该怎样更好地承担起教育下一代中国公民的责任,完成自己庄严的使命?最重要的,还是要牢牢记住“为民”二字,保持与家长、与学生、与教师的血肉联系。在平时的工作中,比如工作上头绪多,事务杂,有时对待教学的态度就有些浮躁,没法向一线教师那样全身心的扑下去,对部分个别化的孩子,我常常只做到面上的关心,而没有真正参与到教育他转化他的过程中去。这一次“三严三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提醒了我,要用好焦裕禄精神这面镜子,给我们自己提供一面镜子照一照、一把标尺量一量、一个标杆齐一齐,照出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让信念成为我们人生的支柱。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