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土地》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年级:八年级第二学期
授课教师:桑凤英
课文分析
《我爱这土地》是八年级学习的一首诗歌,单元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艾青有“时代吹号者”之美称,1938年,他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悲愤激昂的诗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这首诗的浅层含义似乎很容易。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时期优越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浓郁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
基于以上情况,学生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蕴应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不仅能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艺术美,还能感悟诗人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理解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有人说:“诗歌是情感的浓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一首现代诗,体会一下诗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一份情感。 |
清晰准确地说出作者名字。 请学生板书课题及作者。 |
开门见山,直入课题。
|
初读感知
梳理内容 |
1.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题目中的三个关键词,解析其在现实与诗歌中不同的内涵。 |
解析题目,思考问题: “我”是谁?“土地”指什么?“爱”体现在哪里?
|
在较短时间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下面重点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
以读攻“读” 把握情感 |
范读。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人深沉的感情。
|
1.个别朗读,互相评价。 2.听老师范读,加强诵读。 3.划分节奏,标示重读,学生散读,小组推选,个别朗读,老师点评。 4.学生齐读。 |
诵读也是理解诗歌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能够流畅富有情感地诵读诗歌就是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
以“疑”解疑 理解全诗 |
出示背景,提出问题。 |
1.准确理解鸟歌唱内容的意义及前面修饰语的作用。 2.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嘶哑”一词能否改为“悦耳”等词语? 3.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对关键词语的解读、主要手法的理解是学习本诗的重点所在,也是理解诗人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学习环节。 |
畅谈体会 拓展阅读 |
1.请学生总结本节课中学习现代诗歌的主要方法。 2.拓展链接,出示现代诗《中国的土地》。 |
1.通过本课学习,你能总结出阅读现代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吗? 2.运用课堂上学习的阅读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拓展学习《中国的土地》一诗。 |
力求一课一得,通过一篇来学会学习多篇,现在诗歌的学习也需要学生总结学法。 |
回顾总结 布置作业 |
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
1.背诵《我爱这土地》。 2.阅读《北方》一诗,完成相关练习。 |
强化课堂学生所学,基本掌握阅读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感觉实现了自己课前预期的目标。整节课的设计流程比较清晰,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紧紧抓住诗歌中出现的多个意象,反复揣摩和品味,深入体会到了作者的那份爱国深情,这个过程也是学生爱国情愫滋生培养的过程。拓展链接和作业布置,则进一步强化了课堂所学,对学生阅读现代诗的方式方法有了基本掌握。
诗歌教学极富挑战性,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我多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诗歌。例如利用多媒体播放历史片断,使学生对诗歌的历史背景一下子有了强烈的感性认识。后面的教学中,除了穿插一些富有感染力的引导之外,还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朗读冲动。然后,通过学生的配乐个性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启迪。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学诗、读诗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期望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诗歌的韵律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不是单纯的就诗学诗,就诗论诗,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能不断激活思维的火花,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真正继承民族精神的宝贵遗产,让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来积极地了解过去,面对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