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2011-2013年三年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自评报告

发布日期:2014-01-15   来源:   

三年来,学校按照发展规划的部署,有序推进各项预定项目的开展与落实,抓重点项目,完善保障系统,重点突出,协调发展。实行项目负责制,关注实施过程,定期对比年度达成度调整工作进程,确保按期完成规划项目。

 

一、以课程领导力课题为引领,扎实落实重点项目

学校以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子课题《基于学生学习的课程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探索性研究》(自选课题,同时也是区级一般课题)和《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研究》(必选课题)为引领,设立德育与教学方面两项重点项目,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学校提升课程领导力为目标,推进德育与教学工作内涵式发展。

(一)以德育课程化为主线,提升德育整体效能

1、深化校德育主课题《九年一贯制学校校本德育实践课程计划编制研究》的研究并进行结题

以“自主实践 和谐发展”办学理念为指导,开展《“两纲”背景下九年一贯制校本德育实践课程计划编制研究》实验课题研究。此课题是学校课程领导力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分板块、分年级组完成相关课程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以“养成教育”、“生存教育”、“信念教育”和“感恩教育”为主线的校本德育实践课程框架。在课时上,主要整合校班会课、午会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时间予以保证,一部分探究的内容学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来完成。其中重点课程是:

1)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开发形成“成长接力棒”的养成教育课程

根据我校九年一贯制学生年龄特点,抽取学生在各学段中,最关键的能力发展需求元素作为基本点,开发了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成长接力棒”的养成教育课程。其中张武萍老师根据成长接力棒中一年级达成目标所开设的《一年级小学生适应期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立项为2012年上海市德尚骨干课题,其成果获上海市德尚课题二等奖。史敏燕老师从成长接力棒的特色实践课程体系出发,结合六年级教育主题“学会思考规划我的新生活”,以我的时间我做主为内容召开了主题教育课;以《六年级新生心理适应的实践研究》为主题立项2013年上海市德尚课题。

学校政教处协同政史地组开发了14个学校春秋游社会实践基地,目前已配套设计了《春秋游主题实践手册》,从基地情况的介绍、到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到任务的布置,按照学生年龄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分成4个分册。目前,我们正致力于把学生19年的春秋游活动,设计成一门有目标、有策略、有内容、有训练的微型课程,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课堂。

 

3)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系列课程

作为全国红十字模范校和上海市红十字字示范学校,学校在原有的“我的生命我呵护”实景式主题教育活动基础上,以红十字生命救助教育和“人道博爱奉献”的理念为切入口,开发了《救护技术包扎培训》和《走进红十字》校本课程,把生命救助的技能和国际人道主义的意识统整进学生的教育中,其中《走进红十字》已形成规范的校本教材。

2、开展班主任校本培训,注重班主任专业发展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层次,建设一支整体素质高、有较强的育人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的班主任队伍,学校在“案例式班主任校本培训”课程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情景答辩式”班主任培训和“主题教育谈话课”研讨。目前,我校区骨干班主任张武萍老师、区班主任名师工作室学员史敏燕老师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董燕老师被推荐加入黄浦区班主任工作研究会会员,得到了区、院相关部门的好评。

2011年编写校《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案例汇编》,展现班主任与各类家长之间的指导艺术和技巧,形成具有一定推广意义的教育经验。

2012年我校获评为上海市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德育处负责班主任技能方面的培训,在前几年沈霞萍班主任工作室运作的基础上,目前正在编写形成《上岗第一年——生手型班主任实务型培训课程》教材,从行为、能力、态度、心理多个角度来关注青年班主任第一次上岗的点点滴滴。这本课程教材让学校见习教师的班主任培训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3、召开德育年会

学校召开三年德育年会。2011年以第27届教师节为契机,学校召开了隆重而热烈的“在实践中育德,在和谐中发展”的德育年会系列活动。2012年以教师自我申报、民主评选和事迹展板介绍等多种形式进行校德育工作者宣传、评选和表彰和奖励活动。全校每位班主任教师以“成长接力棒”课题为引领,结合了自己年级的教育主题和学生实际情况,开设了主题教育课。其中,史敏燕老师《我的时间我做主》这堂课我们作为新黄浦并区后第一节德育公开课,向全区的骨干班主任做了展示。

2013年以“我喜欢的学校”为主题的2013年德育年会。为了了解我校学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课业负担、师生关系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喜欢程度,德育年会召开期间,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全校学生进行全样本调查,从而了解学生心目中喜爱的学校,并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由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反映给学校校领导、德育处、教导处以及总务处等相关部门,同时在学校德育年会、少代会上作总结报告。其中,张武萍老师《换个位置坐一坐》主题教育谈话课将面向向全校教师做展示。在德育年会中徐群力副校长做德育工作总结。其中归纳了我校德育工作的特色:“实践——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课程——德育的土壤和根基,师资——是德育工作落实的保障”这三点经验,得到全校教师的共鸣和反思。

4、制定机制和《方案》,落实完善综评工作

1)确立综评工作机制

确立一个联席会议制度。打破政教处、教导处壁垒,成立了由校长负总责、书记监督、分管德育校长主抓、政教副主任任系统管理员、政教两处具体实施的联席会议制度。

推出两大培训内容。推出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校本培训。培训分两部分,一部为理论培训,由分管校长利用周五政治学习时间向全校教师阐释实施综评系统的意义。二为操作培训,先后约请软件公司专业人员、教院德研室教研员、本校计算机老师为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进行现场操作培训,确保每位评价主体充分熟悉操作程序。

落实三元评价主体。目前系统设置的评价主体为任课教师、班主任、学生。分管校长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强调三方主体所负责的评价内容及进度安排,并将各主体评价内容的进度安排表分发给每一个教师。

畅通四级反馈渠道。综评系统还处于不断改进之中。我们发挥四级反馈渠道畅通的优势:学生——班主任——管理员——德研室(软件公司专案人员)。疑难杂症直接找软件公司专案人员。

2)落实两个《方案》,完善综评工作

依据工作规划和进程,目前我校制订了《学生综评工作实施方案》和《学生综评工作评价方案》。《实施方案》的蓝本主要依托“工作路径”的具体内容。实践证明,《实施方案》既有制度保障,又具操作性,较具有实效。《评价方案》重点针对“基础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项目的落实和监督、反馈。因基础性指标以《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评价体系为依托,班主任、教师、学生均较为熟悉,操作较为简便。对发展性指标的落实,相对较难,为此,在专家指导下,我们在《评价方案》中专门列出相关指导性实施意见,以便教师解读和操作。

另外,我们确立了三级检查反馈系统。班主任检查学生评价内容,学校综评联席会议小组检查班主任与任课教师评价内容,抽查学生评价内容。学校综评联席会议小组听取局端领导小组对学校综评工作检查意见,并及时反馈相关内容。

5、完善少代、团代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点,形成以团带队运行机制

学校大队部充分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特点,探索学生自主管理的有效策略,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以及以团带队的模式,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在团队生活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同时,充分发挥少先队员的自主管理和创新能力,扎实推进共青团及少先队工作,增强团队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召开201120122013年三届少代会,在全体少先队员中通过民主推荐、自荐、课程笔试与民主选举的方式,选举产生大队委员,组成新一届大队委员会。大会通过大会议程、选举办法等各项决议,校领导答少代会代表提案。

大队部充分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初中部与小学部间开展以团带队的活动,在集体中营造一种团员带队员、团队员走进儿童团的携手快乐共进的和谐氛围。中学部大队委员带领小学部大队委员做好“传、帮、带”工作。每年三月份学生团总支组织开展了少年团校的课程,提前吸收优秀的少先队队员参加团校学习,把团队组织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充分发挥共青团全程带队、全程衔接作用。通过考试,吸收优秀的少先队员入团,入团后,充分发挥佩戴团徽的少先队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团队组织融为一体。同时,于2013年五月召开团代会,民主选举产生第一届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倾听团队员的心声,服务于团队员;定期开展调查研究、讨论会和座谈会,收集并向学校反应来自团队员中对学校教学及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巡查校园,提倡文明礼仪,制止不良行为,倡导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以实际行动带动团队员,做好中山的小主人。

6、以上海市“十二五”家庭教育指导基地为依托开设第三期家长学校

为了更好地整合多种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让家长更好地支持和参与学校部分管理工作,三年来,我们以上海市“十二.五”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为依托,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制订了家长学校讲座的菜单,开设了家庭教育类讲座。

1)制订并实施家长学校讲座菜单

一年级:幼小衔接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专题讲座。在原有《迈好开学第一步》的基础上,融入幼小衔接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技能。

二年级: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的主题家长会。指导孩子正确认识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在学习中,学得明白、学得愉快轻松、学的高效,充分发挥出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年级:在快乐、安全中学会游泳的家长会。使家长明确游泳的要求及有关注意事项,取得家长的同意和支持,更好地开展好游泳工作。

四、五年级: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的家庭教育讲座。指导家长在孩子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做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达到身心统一和谐、幸福快乐成长。

六年级:中小衔接初中入学教育专题讲座。融入中小衔接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技能。

七年级、八年级:如何与青春期孩子对话,青春期教育主题家长会。引导家长了解孩子身体的变化及引起焦虑的原因;让家长知道应该如何教给孩子科学的性知识、引导孩子青春期异性交往及区分友情与爱情的差别。

九年级:毕业年级减压主题家长会。针对家长的毕业教育指导更多关注升学教育。将更多拓展毕业教育内涵:包括考前焦虑缓解、择校指导、营养健康指导等相关内容。

2)研究并实践家校联系沟通的策略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有效的家校沟通有助于学生教育的提高,班主任老师尝试多种方式及时和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比如:飞信联系,微信沟通,微博互动。有的班级有“班报”,有的年级有“年级报”。

3)成立家长护校志愿者服务队

中山学校校门外就是交通要道,学校对低年级学生的放学安全特别重视。为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管理,充分依托家长力量,参与校园管理。学校不断推进家长志愿者队伍建设,成立了“爱心后援团家长志愿者服务队”每天放学,在学校门口协助管理晚归的学生。

三年来,我们的家长志愿者们经验越来越丰富,管理学生也游刃有余。他们不仅是一个看护着,还是一个教育者。他们组织学生做作业,辅导孩子们做作业,给孩子们讲故事……她们协助学校共同关爱孩子,保障孩子的安全。

特色活动1: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开发形成“成长接力棒”的系列课程群

学校根据我校九年一贯制学生年龄特点,抽取学生在各学段中,最关键的能力发展需求元素作为基本点,结合学校的课程、教学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活动,开发了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成长接力棒”的系列课程群。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从一个懵懂的幼儿成长为一个理性成熟的初中毕业生,由一个自然人向一个社会人转变的探索。

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学校德育实践课程开发管理委员会全面梳理学校德育目标,确定各年级分层德育目标,并以此对“成长接力棒”系列课程群进行了系统的计划编制。“成长接力棒”系列课程从每个学年的课程名称、内容设置、课程目标、实施策略及详细的课时安排等各个方面进行统整和规划。这样形成的各个年级的主课题,在教育目标设计和课程内容安排上有更强的针对性,更符合本年级的学生特点,在各学段课时的安排上更科学、在教育计划上也有更系统、规范,同时在评价手段上也更明确。并且各年级的课程形态,不仅仅是拘泥在40分钟的课堂中,而是充实在学生校园生活的各个片段,也包括他在校外的各种经验。

比如“成长接力棒”系列课程中的一年级主课题为《适应我的新生活 做一个快乐的小学生》。此课题针对刚入学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了“要让新入学的孩子产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感”的理念,在小学一年级入学初期设置4周的学习准备期,放慢学习进度,着重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师生情感交流,使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做一个快乐的小学生。对于加强小学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激发儿童对学校生活的浓厚兴趣,从儿童的各种感官上帮助他们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帮助他们在心理、思想和行为上为小学学习生活做好基础准备。因此此课题入选2011年上海市德育研究协会德尚骨干课题其成果获2012年上海市德尚课题二等奖。史敏燕老师从“成长接力棒”的特色实践课程体系出发,结合六年级教育主题“学会思考规划我的新生活”,以“我的时间我做主”为内容召开了主题教育课;以《六年级新生心理适应的实践研究》为主题立项2013年上海市德尚课题。

特色活动2:“垃圾分类,低碳生活”主题教育工作

20115月起,黄教院附属中山学校启动了“垃圾分类,低碳生活”科普实践活动项目。该项目从学科育人、实践育人角度出发,以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在相关学科《课程标准》指导下,设计垃圾分类分学段序列科普实践活动方案;在相关学科教学内容支持下,组织学生开展垃圾分类绿色环保志愿行动;引入学生自评、家庭、社会、学校多维评价,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志愿精神与责任意识,推动垃圾分类“小手牵大手”低碳行动。

该项目以“播种绿色、志愿服务、收获未来”为主题,根据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段特点,分成四个序列小主题。一二年级:“垃圾分类我来拍”;三四年级:“垃圾分类我来画”;五~七年级:“垃圾分类我调查”;八九年级:“垃圾分类我探究”。旨在让中低学段学生拍下家庭垃圾的分类情况,了解家庭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或以手抄报形式展示家庭、小区垃圾分类情况,图文并茂宣传垃圾分类基本知识;让中高学段学生调查身边生活垃圾分类情况,激发垃圾分类问题意识、资源处理意识、绿色环保意识;或带着问题去进一步思考垃圾分类的成效及问题解决对策。

该项目在各级各类层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多次在区级层面做展示活动,并荣获上海市暑期未成年人工作特色项目。学校成为黄浦区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学校,目前正在申报上海市垃圾分类试点学校。

 特色活动3:“每天锻炼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

  我校非常重视学生体育工作,全面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贯彻上海市健康促进大会精神。在新一轮三年规划中,我校特意将“培养身心发展健实的学生”写进了培养目标,学校采取各项具体措施,扎根班级,立足校园,带动家庭,整合社区资源,以“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本学期由于学校二期工程的建设,操场活动面积有所减少,在梳理课程体系及场地活动所需的条件后,学校做到了三个保证:

在运动时段上加以保证

(1)、广播操:由于场地限制,采用室内与室外操相互交替方式,确保学生锻炼时间。周一:全校升旗仪式;周二:六、七年级出操;周三:八、九年级出操;周四:二、三年级出操;周五:四、五年级出操。冬季为长跑运动。

(2)、眼保健操:每天上下午各一遍。

(3)、体育与健身课:每周三节。

(4)、体育活动课:每周两节;开展篮球、足球、踢毽子、跳绳、乒乓、弄堂游戏等活动,小学部还开展集体健身操特色活动。

(5)、体育文化节暨校运会:每年一届,秋季举行。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