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说“好”,是不是真的“好”?
又是一个星期五下午,我们学校创新实践活动日的活动又开始了。走廊里川流不息的人流,涌向各个教室。我校有60多门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二类课程,可谓包罗万象。每次看到周五热闹的场景,我们心中可是有点小得意的。特别是我校的科技、艺术校本特色课程成效很是突出。我校的《陶瓷艺术》课程以点带面,在全校普及艺术教育的同时,还培养了一些陶艺特长生。我校的《机器人》课程更是成绩斐然,学生多次参加世界级机器人比赛,并屡获佳绩。还有《无线电运动》、《航模》课程,造就了一批在市、区级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学生。学校陆续被评为上海市航模特色学校、区科技特色学校、区艺术特色学校。看到这些成绩,我们觉得我们还是有理由高兴和得意一下的。然而,一次问卷调查让我们有些茫然。
一次在学校组织的学生及家长课程满意度调查中显示,“热热闹闹”的二类课程满意度不及“规规矩矩”的基础型课程。这个结果让我们有点意外,照理说拓展、探究课应该更受学生欢迎才对啊,我们给学生提供了这么多课程选择,怎么学生还不满意?
有句话叫做“自己说好不是真的好”,这个道理我们都是懂的,但是放到现在这个具体情境中,我们真的有点迷惑了。于是我们决定做一次全校学生、家长的二类课程的全面调查,给我们的课程评评分。
得了“低分”的高级教师
看到学生对自己上的拓展课的评价,
我们所推崇的教师获得这样的评价,我们也有点疑惑。这些学生的评价是否有理呢?带着疑问我们召集了上
“差评手”小周
虽说我们的问卷调查是不记名的,但小周同学从不避讳自己给不少他上过的拓展课老师打了“差评”这件事,而且他对班主任直言,他给这些老师的条条项目都打了低分。座谈会上小周对我们说,他就是不喜欢上詹老师的课,所以都打了低分。我们不禁纳闷,问他:“你不喜欢上詹老师的课,为什么要要报他的班呢?”“哪里是我报的,是班主任调剂的!”一句话道破了小周的愤怒之源。我们的二类课程申报工作是由班主任主持进行的,先由学生自己填报,然后就由班主任在班内根据分配到各班的人数名额进行调剂。小周总是报体育类的课,而班主任总跟他说:“你上次已经报过体育的了,这次把体育类课程的名额让给其他同学吧。”于是小周把愤怒都发泄到了课上,不仅上课时总是气呼呼地不配合老师,而且在评价上也都“一路差评”。
听完小周的发泄,我们再次翻阅了学生、家长的问卷。我们看到不少学生与家长在给学校的建议上都说到,希望学生能上到自己喜欢的课。看来这个问题不仅是困扰小周的个案问题。让班主任进行“调剂”原是为了能方便排课,但得到方便的是我们,对于学生来说,班主任的“调剂”大权犹如一把上方宝剑,把许多学生绝杀在了喜欢的课程门外。
学生上什么课到底该由谁说了算呢?让学生自己说了算行不行?由老师说了算又对不对呢?
“夫子”的重装上阵
自从看到学生对自己的课的评价,
在我们迷惘之际我们有幸得到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
新学期第一节拓展课,
又到了学期末课程评价的时候了,看得出来
“小周”们不再做“差评手”
新学期,听闻学校取消了班主任的调剂大权,小周同学可是难抑心中的喜悦啊。班主任反映说,小周好几次兴奋地到办公室询问选课的具体方法,简直是一刻也等不及了。不过班主任告诉他,在选课之前还需要填写一本学校新印刷的《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在手册上,得先填写自己的选课意向,然后请爸爸妈妈填写家长对他选课意向的建议,然后还得让班主任填写建议才行。班主任翻开《选课指导手册》告诉他,选择二类课程,一方面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丰富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小周开始有些急躁了,不过他也只得按照要求来做。当然,他的课程意向还是体育类的,小周的爸爸在他的《选课指导手册》上写道:“你喜欢运动,而且确有特长,支持你的选择。”小周得到了爸爸的支持十分高兴。然后他看到了班主任的话:“在运动方面你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老师觉得通过拓展课的学习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是不错的选择。不过老师也觉得如果能获得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你的成长也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老师建议你在选课时不要每次都报体育类的课程,而错过了其它你也感兴趣的课程,你说呢?”看到班主任中肯的建议,小周这次显得很平静,没有像以前那样面露不悦。
终于到了选课的一天,班主任带领着学生们到电脑房运用学校新开发的选课系统软件进行选课。每位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程度依序填报三项课程意愿。班主任善意地提醒小周,体育类课程名额有限,而且很热门,所以最好填报二个体育类的课程,再填报一个其他类别的自己也感兴趣的课程比较合理。小周听从了班主任的建议。第二天,看到自己这次申报到了《篮球》课程,小周欣喜若狂……
在这次选课后我们进行了一次统计,学生自主选课率从以前的50%左右上升到了90%以上。除了一些老师指定性的特殊课程外,其余均为学生自主选择。自我们实行了这种家长、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网络选课的方式,再也没有了朝着班主任面露愠色的“小周” 们。在学期末的学生课程评价上,全校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达到了4.8分(总分5分),“差评手”们不复存在。
这次的二类课程改革经历让我们沉下心来思考了一个问题:到底谁来做课程的“主”?若换做以前,我们会断然地说,是学校。但是如今我们要说,学校对课程的领导,是一个科学的过程,不能凭经验,更不能自我欣赏。要讲科学,重调研,要倾听学生、家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才能让课程更好地满足学生、家长、社会各方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
我们常说“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程建设上也理应如此。学校在对课程的领导过程中,必须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开发出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好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