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花絮

教育,让人充满智慧

发布日期:2009-12-13   来源:   

卢教院附属中山学校 周游

    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耕耘了十几年,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留下的痕迹。五味交杂,我惶恐地发现:这些年来,我只做了一名“教书匠”。我像老黄牛一样,沿着顺理成章的领导和师长引领安排的路埋头工作,自以为是一个称职的好老师,甚至为自己取得的一些微不足道的成绩而沾沾自喜。然而,在教育面向现代化,实现现代化的今天,只顾埋头苦干,不会抬头看路,甚至不知回头反思,是无法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的。对于我这样年龄段的中青年教师,具有不少教育教学经验,这些经验是财富,但有的时候也是一种负担,自身的专业发展往往感觉难以更好的发展。难道我就此停下前进的脚步,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口放弃自己成为优秀教师的理想?

    自从参加了“卢湾区首届名师高级研修班”,聆听了多位名教授的讲座,沉浸在不少书籍的熏陶中,我开始学习反思教育教学中的细节,也开始学习思考如何实现智慧的发展。要教有所得,教有所成,教有所悟,应该对人生价值有追求,对教师事业有奉献,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探索。

    今天,新课改已经开始走向理性和成熟。新课改,从教学理念的树立、知识结构的改善、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等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于教师而言,既是一个机遇,同时又是一个挑战。正如艾利奥特所说的那样,"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力,必然成为首要而艰巨的任务。要使自己与新课程一同成长,就必须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在各方面不断成长。前不久非常流行的一则故事《鹰的重生》,其实说的就是个人的选择问题:等死,或者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后质的改变。在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把旧有的、不良的甚至是不合时宜的传统抛弃。放弃这些使我们成功而今又阻碍自己前进的东西,有时是十分痛苦的。但是,碌碌无为则让人更痛苦。作为教师,我们的目标不光是传授知识,也不应仅仅是合格,该为自己设定一个更高的专业目标:做一个优秀的教师,甚至是做一个名师。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艰巨的脑力劳动,教育教学本身也是充满智慧的。教学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导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更是教师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思考,发现自身的长处和短处,从而更好地确立自己的出发点,提高自己持续发展的能力:思考自己教书育人的理念,思考课程方案的把握要点,思考自己的成长目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往往跳出狭隘的自我,思考就会更全面,更深入。

    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这要求教师对学生无私付出自己的爱。把自己的关爱送抵每个孩子的心田,产生爱的共鸣,师生的交流就会比较畅通。这更要求教师有平等的思想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创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使自己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更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帮助者,激发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思想上的成长,也提醒我,作为教师,知识水平要有宽度与深度,并要坚持以终身学习的态度来增加这宽度和深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教育家朱永新老师,开展新教育的实验,成立了个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承诺任何教师都可以成才,保期为十年。只要满足这样的投保条件:每日三醒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十年后凭3650篇千字文(计三百六十万字)必能挤身成功者之列。虽然,这只是个幽默的建议,但是,要是真能如此思考,如此坚持,认真实行,自身潜力必定充分激发出来,生命将在工作与学习中增值。

    成长、思考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进行教科研活动。这也是我比较欠缺的方面。要使自己的专业发展更充分,一定要重视教科研的开展。因为教科研能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思考;教科研能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提升工作的层次;教科研也能增加自己的自信心,树立“我能行”的思想观念……做个智慧型教师也许就应该从教科研开始。

    人需要实干精神,但也需要有思索。光干不思考,那只能成为一个教书匠;光思考不行动,那就是一个空想家。那就积累每一点的灵光吧,为把自己凝结成照亮心灵的火把;那就积累每一滴的汗水吧,为把自己汇集成滋润心田的小溪。这是教师的职责。在思考中成长,从成长中思考;以智慧促成长,在成长中更智慧。人不能没有追求,没有作为。以伟人恩格斯说过的一句话“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与大家共勉,勤思善学,实现教育的梦想。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