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学科建设可追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段乐春
年纪不算小了,工作时间不算短了,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瓶颈”在哪,“短板”在哪,需求在哪。我也曾经多次跑书店、图书馆,想多看一些书,但总有一个困惑:在知识海洋中,在资源海洋中,我疲于选择,难于辨别,什么书对我的专业发展最有价值?什么书让我看了最获益?带着这种深深的困惑,我将目光投向了高校。今年暑假我有幸成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名教育硕士。我以为只有聆听大师课堂才能让自己丰实起来。
暑假里,早上8:30始至晚上8:30止长达12小时的在校时间,甚至是室温高于
我沉浸于《静》中。《静》一书的作者佐藤学,日本人,教育学博士,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美国教育科学院外国院士,美国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客座教授,日本教育学会常务理事。著有《美国课程改造史研究——单元学习的创造》等。(翻译李季湄,华东
佐藤学先生一直在积极地推进这一“静悄悄的革命”,他坚持20年每周去各地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养护学校访问、观摩。因而他发现:“没有哪一个教师和其他教室飘逸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与校长、教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问题,“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并从与一线校长、教师的密切接触中,使自己的 “研究和实践获得了有力的支撑”。他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他说:“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在与一线校长、教师的密切接触中,使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得了有力的支撑”。他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他说:“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师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
佐藤学先生用小
怎样把学校变成 “学习的共同体”?怎样创造以 “学”为中心的教学?佐藤学先生认为: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如他在书中谈到: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即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学习。也就是说,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将这种理想在学校的实施中变成了现实。佐藤学先生认为“今后的教学,显然应当从大一统的传授型方式中蜕变出来,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从而将教室创建成为“润泽的教室”,即新型的轻松自如的师生关系。教师全身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产生一种心心相印的情感共鸣式的教学环境。佐藤学先生所描述的课堂是相互倾听的课堂,是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是千方百计促进生生、师师、师生交往的课堂,是所有教师都能进行公开教学、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的创造性的课堂;佐藤学先生所描述的学生、教师、家长是一个个学习共同体,教师之间是“合作性同事。”他们的课堂是向全体家长、社区人士、全体同仁开放的,他们个个都上公开课,既接受同事批评帮助,又进行教师集体的合作研究,是“互惠学习”
佐藤学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如今教学改革的软肋: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公开日常的教学,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不怕别人给你指出不足,有了建议,有了方向,改进会更有成效。让我们努力改变,从打开教室的大门开始,从敞开身心、接纳异质的未知开始。不仅领导、教师走进课堂,家长也走了进来。佐藤学先生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要让学校转变,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在学校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情况的校内教研体制;第二年,提高研讨会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规定下来。通过如此三年的教研活动,学校就可能成为一所像样的学校了。”
读到此,我对我前面提到的“以为”、“又以为”,我动摇了。佐藤
让我们朝着佐藤学提出的“润泽的教室、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交响乐团式的教学”的“学习共同体”目标迈进。